当前位置:首页 > 阴阳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基本解释

1.[ Yin and 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egative and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
2.古代中国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
5.阴阳—————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力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是永不停歇的运动。绝对的运动特性。
6.中医的假设性概念
万事万物阴阳的特征: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比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但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周易里的孔子所写的《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引证详解

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
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特指北河星以北和 南河 星以南。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天地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日月
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昼夜
《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
《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
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寒暑
《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唐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春夏 和秋冬。
《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李善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雷电与雨雪。
《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范宁注:“刘向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君臣
《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逸注:“阴,臣也。阳,君也。”洪兴祖补注:“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夫妇
《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孔颖达 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着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
男女
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明归有光《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
明程羽文《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
指男女之 生殖器
《明律·斗殴》:“若断人舌及毁败人阴阳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伤笃疾之人养赡。”
律吕
《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按阳为律,阴为吕。
奇偶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动静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阴阳,以观其诚。”卢辩注:“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
开合
《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李贤注:“《前书》曰,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依违 向背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郑阴阳晋楚之间,其心不定,非一日矣。”
人间 和阴间。
唐 唐晅妻 张氏《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题解:“晋昌唐晅,娶姑女张氏,颇有令德。开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于卫南庄。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张氏前来……晅以诗赠张氏,氏亦裂带题诗以答。”
死生 ,生杀。
《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王逸 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
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
唐韩愈《顺宗实录一》:“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
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
《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
《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王老殿﹞早年间当过看地脉说风水的阴阳先生,人们也管他叫‘阴阳’。”
指男女交合。
《太平御览》卷三六○引南朝 宋刘义庆《幽明录》:“谯郡胡馥之,娶妇李氏,十馀年无子,而妇卒。哭恸,云:‘竟无遗体,遂丧,此酷何深!’妇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见就,依平生时阴阳,当为君生一男。’语毕还卧。”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运动,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
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阴阳,电脑二进位制的0和1,0是阴,1是阳。

八卦中具有的阴阳关系有这样几组,乾坤之阴阳,艮兑之阴阳,震巽之阴阳,坎离之阴阳。这些虽同属阴阳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部分:
乾坤之阴阳互体关系,这里的互体是指: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地的概念才相对有了地之上的天的概念。反过来,天是指地上的天,没有了这个天也就没有了与之对应的地。天是因为地的存在而存在,地是因为天的存在而存在。
艮兑之阴阳是化育关系,这里的化育是指: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艮兑两卦之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孕育创造出新事物。从伏羲易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家对照《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圆图方位,兑宫在东南,艮宫在西北,此方位正与中国这块土地的地理环境相符。从中原的角度来看,东南为大海、西北为高原,东南为兑宫方位,西北为艮宫方位,正好符合《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所揭示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人群有无比的创造力,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与智慧,这样才有了中华民族至少六千年的生生不息。也正是由于艮兑的阴阳作用,使得中华大地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能永世存在和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勇站潮头。这些都是化育功能的表现。“人”杰“地”灵不是虚妄之辞,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人与地是会相互感应的。
震巽之阴阳同根关系,这里的同根是指:同一起源,就是震巽两卦都起源于震卦的意思。
坎离之阴阳对立关系,这里的对立是指: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对对方产生影响与进入到对方内部所产生的影响,在表现上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八卦中的阴阳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不能一讲到阴阳,就只有阴阳对立的片面观念,还要注意区别对待,遵从共性,明辨差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国古代哲学家门认为:(阴阳)“二炁[qì]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吕氏春秋·察今》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五行和太极参照相应词条)
《童子问易》强调:“乾坤一元,阴阳相倚”,不存在阴阳二元的问题。

01二进制定义
阴阳的二进制定义试图用经典集合论与二值(真假)逻辑来解释阴阳。例如,阴阳可解释为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变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变集Y)”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补(∪Y=U=1,1-Y=),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Y=∪Y=U)。
(1998年,1999年。数理阴阳与实质,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第1期)
总而言之,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波色子和费米子是物质世界的两种存在,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如轻子中的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波色子)都是波色子。波色子和费米子正好和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思想一致,即阴物质是波色子,是物质存在的基础,阳物质是费米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现实世界存在就是以阴物质存在的基础而表现出阳物质形式。哲学家时效波指出:惯性维护平衡(阴)与作用造成变化(阳)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矛盾,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矛盾。天体量子物理学家纳西姆Haramein的发现天体量子物理学家纳西姆Haramein发现,爱因斯坦方程得出引力是由坍缩和弯曲产生的,但是不只是弯曲才能产生引力,卷曲同样也可以,这种卷曲可以比喻成把水从下水道排放出去时,水产生的旋转,产生了角动量,所以当我们给时空加上一个力矩(Torque)后,我们所看到的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景象——双环面U4气泡时空复合体,就是一个球在南北两极上各有一个洞相连的样子,另外因为它有柯氏力(柯氏力就是使水(也就是流体)在北半球朝另一个方向旋转的力,在另一边,在南半球则让飓风(同样是流体)朝相反方向旋转),因为柯氏力被加到了场方程中,当我们把环面的因素和柯氏力这个第二因素加到时空复合体之上,得到的就是这个双环面结构——双环面复合体,这样一种动力形式,从顶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旋转着的“阴阳”图案。
据学者胡阳、李长铎考证,“斯比赛尔所编著的《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中已将《易图》称之为2的乘方,二进制。以中国《易图》为标志的二进制在欧洲最迟出现于1660年。”
-+两极定义
从根本上不同于01二进制定义,阴阳的-+两极定义赋予阴阳有别于西方的独特逻辑与数学抽象。因为没有独特逻辑基础,阴阳在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达到独特科技哲学的高度。这为科学与不科学的甚至是迷信的各种解释提供了方便。在近几十年里,对阴阳的-+两极科学解释已在西方科技期刊与书籍出现。此两极解释是建筑在宇宙的正负能量、输入-输出的正负两极、正负电荷等基础之上。这一不同的本体论导致了不同的数学抽象。此两极解释导致阴阳一号(YY1)基因调控(拟制与激活)蛋白的发现与命名、贝叶斯阴阳学习机(Bayesian YinYang Learning Machinery)、阴阳两极集合(YinYang Bipolar Sets)、阴阳两极逻辑(YinYang Bipolar Logic)、阴阳两极几何(YinYang Bipolar Geometry)、阴阳两极原子(YinYang Bipolar Atom)、两极量子细胞自动机(Bipolar Quantum Cellular Automata)、阴阳两极相对论(YinYang Bipolar Relativity)等科学概念。

数学

我们都知道二进制数,二进制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发明,并让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进制的实质是通过两个数字“0”和“1”来描述事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虚拟地描述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过给定的条件和参数模拟事件变化的规律。二进制的计算机几乎是万能的,能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完美复制,并且还能根据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模拟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各种实验。但是,不论计算机能给我们如何多变、如何完美、如何复杂的画面,其本源只是简单的“0”和“1”。“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
莱布尼茨临终忏悔,在1716年《致徳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承认了自己的二进制源于《易经》的过程和途径。
在易学中,我们前辈圣贤们都毫不怀疑地肯定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他们不断地使用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八卦。这里我们来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二进制。所以说自然界中“阴阳”能量就像电脑中的“二进制”一样,真实地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万有”世界。区别在于自然界的“阴阳”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两种“阴阳”能量存在着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并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计算机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来运行,不能体现现实世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复制现实世界中“阴”和“阳”的全部特征和规律。
在《易经》里,我们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象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世界,计算机的“0”和“1”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易学中的“卦”和“阴阳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变化规律。
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详见《易经与万物公式》)
另外,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X)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而否定“阳”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集”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而肯定“阳”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X∩Y=0),而又互补(X∪Y=U=1,1-Y=X),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X+Y=X∪Y=U)。

物理学

孔子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按我们现代语言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自然界中存在着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能量,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的阴阳能量所构成。这两种能量与无极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阴阳两种初阶粒子,是构成一切高阶粒子、物质粒子以及物质的基础。
我们用来完整地描述阴阳“粒子”和能量的形成过程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太极世界初期,无极元零距离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太极世界;
当无极元之间的距离增加,由零变大为正距离时,无极元之间就会具备了阳能量,我们称之为阳“弦”。这种由阳“弦”和无极元组成的整体我们称为“阳粒子”,这种“粒子”在形成的过程中会释放“阴能量”;
当无极元之间的距离减小,由零变小为负距离时,无极元之间就具有阴能量,具有阴能量的“弦”为阴“弦”,有阴能量和无极元组合的“粒子”被称为“阴粒子”,阴粒子在形成的过程中会释放阳能量;
不论是“阴弦”还是“阳弦”,它们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阳粒子”还是“阴粒子”,其结构都是立体的。
另外,阴阳在易学中分别用“--”“—”这两种符号来表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它们转化为我们常用的物理学符号,用“E”来表示阳能,用“P”来表示具有阳“弦”的无极元和能量组合----阳粒子;用“E”来表示阴能,用“P”来表示具有阴“弦”的无极元和能量组合----阴粒子。这样太极生两仪的模型就完成了,如图太极与两仪图所示。这个图不但抽象地描述了太极世界——太空的基本性质,关于太极世界的基本特征请参照《传统易学中的宇宙观》,这里不再重复。而且这个太极两仪图还抽象地模拟了太极世界分化的开始——阴阳能量和粒子的形成。(详细论述请参阅拙作《论阴阳能量和粒子》)

医学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会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虽然我们现代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阴阳以及五行的本质,但我们的确能根据这种阴阳五行调和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减少了疾病。有医学家主张抛弃中医,就像我们以前抛弃《易经》和古老的中国文化一样。我但愿这种愚蠢的思想不会变成现实,因为中医理论是所有医学中最好的理论,它研究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体的本源,而西方医学是仅仅从解剖学的角度通过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理论。这个理论是不能与中医同日而语的。我们有些医学专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这种高级的知识和理论就认为是垃圾、应该抛弃。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现代易学研究者真正务实地进行易学探索(而不是靠着易学大树,冒名易学大师去测算骗钱),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和筋络学)必将领导世界医学的潮流。
医学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我国古代医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易学命理

太极生两仪,即是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这里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极生两仪的进一步表现。太极之初是混沌之时,阴阳不分,阴阳两仪的出现,是事物变化的第一步,阴阳再次组合而生四象是变化的第二步,然后是八卦、64卦乃至无穷。所以阴阳是易学预测的根本,是学易得根本。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掌握易学预测就必须首先了解阴阳,掌握阴阳的本质,否则就不能理解易学的真谛。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在以上章节里,我们讨论过阴阳对立统一的性质。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太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易学上,木火为阳在阳极,金水为阴在阴极。在八字预测里,一个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么格局,永远都会存在着用神、忌神。所以一个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阴阳平衡的命局,故命书言:寒虽甚,要暖有气,暖虽至,要寒有根,则能生成万物。若寒甚而暖无气,暖至而寒无根,必无生成之妙也。是以过于寒者,反以无暖为美。过于暖者,反以无寒为宜也。盖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为自然的不变法则。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易经》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里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种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序,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作用和转化之序。这里我们首先从四象和五行的角度来阐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循环规律。从四时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发展。到大暑则阳气旺极必会转阴,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金能”必会向“水能”的方向发展。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人的运气若能适应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会得到自然和社会的助力,为吉祥;反之就会不利。在八字预测术中,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一样都是指命局中的阴阳二气(能量)在行运中的变化状态的。阴阳在转化的同时也同样表现为消长的性质。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另外,八字原局是静态的,只有大运流年的作用才会使八字-大运整体呈现一个动态格局。大运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运气的,某一大运是阴消阳长还是阴长阳消,主要取决于这个大运是助长了用神还是忌神,用神与忌神的消长有利八字命局的阴阳平衡就应吉,反之应兄。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长生点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点,寅、申、巳、亥为四长生之月,一种五行的值令实际预示着下一五行的进气。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哲学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
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
其次,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
最后,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变化之道,并且根据自然本源和变化之道推演到生命体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之道。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宗教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首先表现为在混沌状态,然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详见本人拙作《浅析物质、天体和生命》)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利用在人体上,《黄帝内经》中就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
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谈五行,因为生命过程中的生长收藏是通过五行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作用来实现的。《五行通论》中这样描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由于五行是易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另文详述。
第四点,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如果以上讨论的问题都理解了,这个话题就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学大家邵雍就利用四象阐述了中华几千年社会变化规律和过程。
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总结
总之,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粒子,这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万有包括人类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的充要条件。中华先圣们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自然阴阳的观测、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易学,并通过对易学阴阳的发挥应用于医学、军事学、哲学和预测学等居多领域。为我们后学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渊流

战国时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
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炁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达到极致便是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兵家流派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四大流派之一。
所谓兵阴阳家,《汉书·艺文志》中有经典的描述:“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顺时、刑德、斗击、五胜云云,表明兵阴阳家实际上是在阴阳五行框架支配下的多种术数形式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或延伸; 而“假鬼神以为助”,则意味着一切借助鬼神的方术巫法在军事上的应用,也都可以归入兵阴阳的范围。兵阴阳家既包含了以往各种军事术数,诸如卜筮、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禳祷、诅咒、厌胜和形形色色的杂占、巫术等,又与以往军术不同,兵阴阳家是阴阳五行化的军事术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事术数史进入了新阶段。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