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交冬”、“长至节”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从八字命理的角度来看,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节,也是运势转变的节点。冬至一阳生,由极阴转阳,所以冬至过后是值得欢喜的,因为冬至过后诸事可吉。那么冬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每年农历冬至节气当天晚上的时候吃狗肉、羊肉、鸡肉、鹅肉、鸭肉、鱼头、鱼骨、鱼肉、蛋黄粉、水圆等比较的多。除此之外还有吃馄饨,“馄饨”取其暖和之意,“冬至”天时寒冷又有天意回暖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比较多,一到农历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馄饨。
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冬至吃汤圆。汤圆又叫汤团,“团”和“圆”意味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冬至节气当天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送鞋帽,在过去都是做一套棉花鞋帽,如今年代已经久远不可考证。民间流传着的民谚是这样的:“冬至大如年”,除了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就是送鞋帽。在冬至节气这天老南京人会烧纸钱祭祖之外,家人还会做一种特殊的食物来送灶神,这种食物是用糯米粉加红糖和黑芝麻做成的。在冬至节气当天送灶神吃的东西叫“糖圆”,也叫“黑嘴”,这是一种类似面食的食物。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残害百姓之后变成了一只恶狼,继续危害人间之后被一位智者用红饭豆制服了变成赤豆。后来人们为了抵挡这只恶狼又怕这只恶狼逃出来继续危害人间之后继续残害百姓就把它捆绑在桃树上面再杀死了它。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智者就把赤豆饭用来祭祖称为赤豆糯米饭。久而久之便成了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了。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红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
祭祖。吃烧腊与姜饭。3、吃年糕。4、吃冬至团(冬至丸)。5、吃饺子,喝羊肉汤。三、冬至的传说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
二、冬至的习俗:这一天在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习俗。1.北方吃饺子,在冬至这一天也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2.南方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气候特征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七、冬至赠鞋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
一、冬至的来历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二、冬至的习俗江苏冬至习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如下:来历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风俗。